收缩

QQ在线客服

  • 在线咨询
  • 中为客服1
  • 中为客服2
  • 中为客服3
  • 中为客服4

QQ在线客服

  • 400-891-3318
  • 0755-84275866
  • 0755-84275899
  • 中为报告
  • 中为资讯
  • 中为数据
  • 企业名录
 深圳·北京·上海
中国最为专业的产业市场调查研究咨询机构
中为实力鉴证  咨询流程  公司资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为数据 > 行业数据 >  正文

2012年辽宁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分析

来源:中为咨询网www.zwzyzx.com 【日期:2013-12-18 23:46:27】【打印】【关闭】
  2012年,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全省上下全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工业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研发投入稳步增加,技术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发挥好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一、我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加,成果显著
 
  2012年,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取得积极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研发人员规模增大,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增加,科技活动机构增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创新活动成果显著。
 
  (一)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明显增多,R&D活动人员规模明显扩大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47家。其中,有R&D活动的企业为785家,占4.5%,比上年增加133个,所占比重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7%)、医药制造业(16.7%)和仪器仪表制造业(16.0%)等3个行业有R&D活动的企业超过了10%。分地区看,营口(8.1%)、锦州(7.4%)、丹东(6.9%)、阜新(6.3%)、本溪(5.0%)和大连(4.7%)6市有R&D活动的企业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其余8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的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R&D活动人员8.4万人,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研究人员3.7万人,占R&D活动人员的44.1%;投入R&D活动折合全时人员5.5万人,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研究人员2.5万人,占R&D活动人员的45.5%。从主要行业技术创新投入R&D活动人员情况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三个行业投入R&D活动人员都达到万人以上,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的15.5%、14.3%和14.3%,这三个行业R&D活动人员合计占全省44.4%,成为全省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领域。
 
  (二)R&D活动经费投入保持增长态势,工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投入主体
 
  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工业企R&D经费投入不断增长。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289.5亿元,比上年增加14.8亿元,增长5.4%。从R&D经费资金来源看,企业自筹资金264.2亿元,占91.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政府资金24.4亿元,占8.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从R&D经费投入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0.2亿元,占0.1%;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7.9亿元,占6.2%,比上年增长25.2%;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71.4亿元,占93.7%,比上年增长4.3%。从行业分布看,R&D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9个行业。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超过10.0亿元的行业达到9个,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6.0亿元),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54.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27.2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19.0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8.5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4.2亿元),汽车制造业(12.7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1.0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5亿元),这9行业共投入R&D经费24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4.1%。从地区分布看,R&D经费投入超过20亿元的地区有5个,分别是沈阳(84.0亿元),大连(69.6亿元),鞍山(32.1亿元),本溪(29.4亿元)和盘锦(21.5亿元),占全省总额的81.7%,其余9市在13亿元至1亿元之间,占全省总额的18.3%。从地区投入水平看,超过全省平均0.6%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地区有5个,分别是本溪(1.43%)、鞍山(1.04%)、盘锦(0.88%)、大连(0.70%)和沈阳(0.62%),其余9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中可以看出,沈阳、大连等5市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投入水平均处在全省的领先水平,是全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先导地区。
 
  (三)企业科技活动机构增多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620个,比上年增加59个,比上年增长10.5%。机构R&D活动人员4.9万人,比上年增长11.4%。机构中R&D活动人员中博士和硕士的比重占13.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R&D活动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机构中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12.5亿元,比上年增加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企业科技活动机构的增加,科技人员总体素质的提高,使企业技术创新的专业化和资源集约程度得以提高。
 
  (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开展R&D活动项目7710项,比上年增长13.4%。项目参加人员7.3万人,比上年增长1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总数的86.9%。项目实际经费支出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占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81.0%,R&D项目的平均投入强度为304.3万元/项。
 
  从行业分布看,R&D活动项目主要集中在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R&D活动项目超过400个的行业达到6个,分别是:通用设备制造业1784个,参加项目人员1.1万人,项目实际经费支出21.7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91个,参加项目人员1.1万人,项目实际经费支出66.3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770个,参加项目人员0.6万人,项目实际经费支出17.9亿元;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726个,参加项目人员1.1万人,项目实际经费支出43.5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08个,参加项目人员0.4万人,项目实际经费支出6.3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05个,参加项目人员0.5万人,项目实际经费支出16.4亿元。
 
  从地区分布看,大连R&D活动项目2870个,占全省37.2%,参加项目人员1.8万人,项目实际经费支出62.2亿元。沈阳R&D活动项目1973个,占全省25.6%,参加项目人员2.1万人,项目实际经费支出58.0亿元,2市合计项目数占全省的62.8%,参加项目人员占全省的53.4%,项目实际经费支出占全省的51.2%。
 
  (五)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果显著
 
  技术创新项目开发力度的加大,推动了企业科技产出效益的提高。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增长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共9958件,比上年增加1595件,增长19.1%。其中体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4113件,比上年增加1119件,增长37.4%,占专利申请总数的41.3%,比上年增加了5.5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数5054件,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境外授权的专利245件,比上年增长85.6%。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的逐年增长,显示了全省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其他科技产出指标都形成一定的规模。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表科技论文5108篇,比上年增长5.9%。拥有注册商标数3562件。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460项。
 
  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也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促进了新产品产出及出口的快速增长。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2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7%,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7.9%,新产品销售率达到6.6%。其中,新产品的出口销售收入225.7亿元。
 
  从地区分布看,新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市,沈阳新产品产值945.5亿元、大连新产品产值859.1亿元,两市合计占全省54.3%;沈阳新产品销售收入853.2亿元、大连新产品销售收入889.6亿元,两市合计占全省54.6%。
 
  (六)其他技术进步活动不断加强
 
  全省工业企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逐步减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程度,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工业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支出为153.4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支出超过10亿元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6.2亿元,占49.7%;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9.9亿元,占19.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1.6亿元,占7.6%;通用设备制造业11.1亿元,占7.2%。技术改造投入的加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在技术改造的同时,引进国外技术和购买国内技术的投入达到一定水平。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和购买国内技术的投入分别达到5.4亿元和14.6亿元。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二、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虽然取得积极的进展,但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同全国其他科技进步的领跑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观念有待提高,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辽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企业技术创新意识逐步得到了提高,并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但总体来说技术创新意识还不强,研发能力还不足。从统计结果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开展R&D活动的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偏低。2011年,全国开展R&D活动的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11.5%,东部地区为13.3%,浙江省为23.1%,辽宁仅为3.9%,辽宁分别比全国、东部地区、浙江省低7.6个、9.4个和19.2个百分点。企业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性仍较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仍然较低。研发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是国际上通用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度的重要指标。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0.71%,东部地区为0.81%,广东为0.97%,辽宁为0.64%,辽宁分别比全国、东部地区、广东低0.07个、0.17个和0.33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16位,在全国R&D经费支出总量前6名地区中,只有辽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辽宁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不够,难以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以及竞争力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三是新产品产出效果不够理想,经济效益有待提高。新产品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武器,也是科技创新对经济贡献的直接体现。2011年,辽宁新产品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66%,全国为0.81%,东部地区为0.93%,辽宁分别比全国和东部地区低0.15和0.27个百分点。辽宁新产品销售率为6.9%,全国为11.9%,东部地区为13.5%,辽宁分别比全国和东部地区低5.0个和6.6个百分点。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的不足,势必影响新产品产出效果,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是产业规模扩大与核心技术缺乏的矛盾突出。随着辽宁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核心技术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辽宁还有一些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非核心技术领域,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制约了辽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41.3%,比全社会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低6.6个百分点。表明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五是创新实力不平衡,地区分布差异较大。2012年,沈阳、大连2市的R&D经费合计占全省的53.0%,专利申请量占全省的61.2%,新产品销售收入54.6%,而阜新等6个地区(R&D经费投入低于10亿元),R&D经费合计仅占全省的6.2%,铁岭的投入强度仅有0.04%。通过上述可以发现,无论是科技人员队伍、研发经费投入,还是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地区间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而地区间的过度不平衡,极易导致两极分化,技术创新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向实力更强、范围更少的地区集中,以致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三、提升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辽宁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需要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步伐,以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其他各类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辽宁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为此,就提升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要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目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缩小差距,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为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一要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技术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在产业技术发展中的牵引作用,真正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进一步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为企业营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优良环境,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职能。一是应加大宣传力度,向企业宣传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努力消除部分企业急功近利和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充分挖掘自身创新潜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激活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切实认识到自主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进而增强其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二是应积极采取措施,向企业宣传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用好用足政策。三是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完善创新活动硬件和软件环境。在推动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上,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创造条件吸收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创新中来,抓好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以提升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3.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企业要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而重视科技人员引进,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从全省各地区看,沈阳、大连2市高素质科技人员数量较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多,研究实力较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科技人员缺乏较为严重,高素质科技人员更为稀少。为此,各地要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措施,多渠道引进科技人才,要有效地扭转科技人员缺乏的局面。此外,要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目前有些企业并不缺乏人才与资金,却仍然没有创新能力,主要是企业创新活动缺乏内在激励机制,要留住创新型人才,必须提供有利的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能力,让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利润,使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发展。总之,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4.建立多元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要以创建科技强省、强市、强县为契机,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努力提高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同时,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财政性科技经费投入,拓宽企业创新经费的融资渠道。一是应加大财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管理制度,将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达到用财政资金带动全社会资金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中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二是应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对企业科技经费的提取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各项投入到位,并以此作为执行相关优惠政策的依据。三是政府应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有序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业务的开展,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通过拓宽企业创新经费融资渠道,真正实现全省工业企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
 
  5.强化对外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企业应积极开展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对外合作方式,与其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邀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到企业讲授相关知识、介绍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新产品研发信息,开阔企业科技人员的视野,提高其专业技术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借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们的意见,确定项目选题,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得以成功实施。合作研发将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实现研发资源互补,缩短研发周期,有助于缓解资金不足和人才紧缺的问题,既能融资又能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
 
  6.发挥科技优势地区的带头作用,推动全省各地区的科技发展。作为全省科技发展重地的沈阳、大连2市,经济发达、地理条件和人才优势明显,科技创新水平较高,应充分发挥好这一优势,大幅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组织优秀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对核心技术项目进行研究攻关,形成辽宁特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鼓励有科研实力的企业到其他各市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合作科研项目,同时也要鼓励各市之间的科技合作,协同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提高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产出效果,从而推动各市科技研究的发展。要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科技发展,进一步提升对薄弱地区的科技扶持力度,在促进薄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提升这些地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从而改变其薄弱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zwzyzx.comhttp://www.zwzyzx.com/show-317-5230-1.html
分享到:
相关资讯

合作媒体

定制出版

报告搜索

免责声明

  中为咨询所引述的资料是用于行业市场研究以及讨论和交流,并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是由相关机构提供。若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公司,我们将立即依据相关法律对文章进行删除或作相应处理。查看详细》》